坛丘民风习俗,于江南各地颇相似,但有特色。这些习俗大多表达愿望和祈求,也有迷信色彩。新中国成立后,迷信活动被制止,民俗活动仍延续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民俗被当作“四旧”而破除, 80年代起逐渐恢复。
一、婚姻习俗
民国时及新中国成立初,娶亲用大船、轿子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娶亲废轿子,用农船、挂机船,举行婚礼时向毛主席像三鞠躬,嫁妆有《毛泽东选集》《毛主席语录》。80年代后期,娶亲用汽车,拍婚纱照、录像。90年代后期,娶亲用车队、新娘穿礼服,婚宴排场大。
旧时婚礼有文定、允谢、行盘、回盘、催妆、运妆、待嫁、发迎8个环节。文定是男方以礼、币、茶、枣装盘送往女家,古称茶树不能移植,意为婚姻忠贞不渝。文定又称茶礼。如女方允了这门亲事则以糕果答礼,叫“允谢”,又称茶定,俗称受茶。坛丘有句谚语:“一家女不吃两家茶。”联姻已定,男家向女家送去礼金,初提婚期,称为“行盘”,又叫道日或请期。女家如同意则回赠礼物,称“回盘”。婚期临近,男家将绣花彩裙、红衣、红裤等婚服送至女家,称“催妆”。女家若答应则将应妆奁送往男家叫“运妆”。“待嫁”是新娘在家等候男家来娶亲。“发迎”是男家备好花轿、仪仗,迎新娘。这程序至2000年演变为议亲、相亲、定亲、成亲。“议亲”是双方介绍人向对方讲述介绍方概况。如男女双方经议亲认为中意,就相亲。“相亲”是双方见面,一般有双方父母及介绍人一起见面。相亲后,双方中意就择日“定亲”,也叫订婚、担盘。定亲时男方要给女方彩礼、首饰、定婚期。“成亲”是男方到女方家娶亲,结婚拜堂。
古代结婚较早,男子16岁、女子14岁已及婚龄,就可定亲、结婚、生子。1950年5月1日起,男满20周岁,女满18周岁可以登记结婚。1981年1月1日始,男满22周岁,女满20周岁可以结婚,并提倡晚婚晚育。
(一)定亲
旧时婚姻门第观念重,男女青年遵父母之命,讲究年庚八字,明媒正娶。定亲是在议亲、相亲基本同意前提下,请媒人到女方家讨生辰八字(×年×月×日×时),谓“庚帖”。男家请算命先生“合帖”,也叫占卜,看有无“冲”“克”,生肖是否相配。如相合的,则定亲、担小盘,如不合退回庚帖。“担小盘”是择好日子,男方备礼金、首饰、衣衫钱(俗称彩礼)送至女方。
(二)安床
安床要选好日子、好时辰,可请新郎长辈(须结发夫妻,且和睦、恩爱,头生是儿子的夫妻)安床。安床时不准他人在场,安床人在每只床脚下垫上用红布包的铜钱(顺字铜钱)。安床毕、主家给其红包。晚上请两个男童在新床上过夜给其红包,称“暖床”。
(三)请吃酒 送人情
新人成亲前一个月,双方父母买些糕点、礼品走访亲戚,告诉婚期,请他们到时赴宴。不请则表示与该家亲戚断绝来往。亲戚拿到请礼要去行人情,男丁结婚送礼金,女儿出嫁送物或礼金,如不送人情,就意味着与该亲戚断绝往来。
(四)成亲
成亲也叫结婚,好日。旧时结婚分3日进行,第一天落桌, 为正日作准备,请邻居们杀猪、宰羊,借桌、椅、餐具、轿、船等,请邻居吃饭,俗话说:“先有邻,后有亲。”
第二天正日,也叫好日,是新郎新娘结婚的日子。男、女双方家庭分别设酒宴,招待亲戚、朋友。乐人上午到场,奏乐、吹号。新郎、新娘两家的舅父母(须为结发夫妻)在早饭后择吉时分别给新人戴系有红绿丝线的帽子,称“上头”(加冠)。上头时桌上放红烛,茶水、干果、糕、糖,时辰一到,新人在前,舅父母在后给新人戴帽,奏乐、鸣炮。上头结束,看客抢糕及其他东西吃;新人父母给舅父母红包以利市;新郎穿官服谓新官人。新娘有装花娘子给她梳妆打扮,戴凤冠霞帔,挂珍珠头面,俗称“装花”。
新官人穿戴整齐后开迎船。迎船有2只,一只小船在前面引路,大船在后。新郎去娶亲时在大船上,回来在小船上,此时的小船叫“报船”,需早到家报信。娶亲时掌银盘(总银盘)先离岸登船,他是迎船总指挥。迎船吹吹打打到女家时,放6~8个炮仗,女家也放,叫“接炮”。迎船到女家河桥头须先转好头。女家邻居帮助打桩,套缆绳,总银盘给他们一个承桩帖,一个带缆帖。有人帮搁跳板,就给个接跳帖。有人将迎船上两根竹子中接一根到女家绑在高树上,这竹叫蚕花竹,此人得接竹帖,种竹帖。之后就“上亲”。“上亲”就是把帖子、礼钱、礼物一件件用盘送到女家,听候女家看帖子先生的安排。有几样必备礼物:连脚蹄膀(谢娘蹄)两只,酒壶两提,鲤鱼两条。80年代起,谢娘蹄一只,酒两瓶,鲤鱼两条,鹅一只,称和来和去。 上亲的同时女方请新郎及陪客入座用茶水,女方派出同辈人作陪。吃茶水后新郎放一个茶水帖给收桌的人。新郎喝茶水与上盘时,也是女家将嫁妆装上船的时候。旧时必备的嫁妆有:子孙马桶,大、中、小脚桶,粉桶、果子桶、锡搭、被头褥毯、衣柜、箱子、米、水。嫁妆多的娘家派一运送嫁妆的船。搬嫁妆时,总银盘将所需的红包给女家,由女家发给搬东西的人,叫“内六礼”;如由总银盘逐个发给搬嫁妆的人,称“外六礼”,搬嫁妆送的红包钱须成双。嫁妆搬毕,新娘子就上轿或上船,旧时新郎先向空轿跪拜,再乘报船回家报喜,作好迎接新娘准备。新娘被兄弟或父亲抱上轿后,嫂子或亲戚拿一双新鞋让新娘换上。这时娘在家里哭,说是哭发哭发,祝女儿到男家过上好日子。新娘上轿后,喜娘给她一个外婆送的暖脚炉,让她一路烘着脚。女家给轿班人员一个稳轿帖,一个落舱帖,意为请他们抬轿子、落船舱时稳一点。新娘大轿抬出门时,娘家将一盆水泼在门外,说是“嫁出女儿泼出水”。新娘下船后,男家放炮仗,敲锣打鼓、奏乐、启跳、开船,一路上锣鼓喧闹,让沿途群众来看热闹。
娶亲船到男家河桥头,送亲的小姐妹与喜娘陪着新娘在船里等待。吉时一到,新娘的妯娌或姑娘喂新娘糖茶,叫一声:“嫂(妹),请上岸(请出轿)”。新娘出轿门由喜娘搀扶着绕三墩火3圈,踏着红地毯到喜堂(旧时路上铺麻袋,表示代代相传)。喜堂里并放两只八仙桌,桌上放糖果、糕饼、甘蔗、蜜饯,点着龙凤花烛;桌后坐着证婚人,两侧上手是男女双方的媒人,下手是主婚人;新娘与新郎并肩而立,中间用一红线牵着。在主婚人主持下奏乐,鸣炮,拜天地、拜高堂、夫妻对拜,送入洞房。到了新房,喜娘请出其他人,关上房门,去掉拦床门的扁担,拉开帐子撒些谷子、果子、发芽豆等,让新人同坐床上;请新郎新娘吃同一桌饭叫“同台饭”。饭毕,新郎用挂在床上的秤杆挑起新娘头上的方巾,两人首次讲话,名为“开金口”。新娘由喜娘陪同去跪拜公婆,拜毕,赴婚宴。婚宴上,婆婆领着新娘拜见长辈,收见面礼。宴毕,新娘由小姐妹陪同吃茶水,茶水后新娘放一茶水帖给收桌、抹桌人。
晚饭前祭祖,祭祖时新人在最前面,接着是本族中夫妻齐全的以辈分大小依次排列,一人喝礼,一起跪拜,一起唱喏,礼过3回,祭祖完毕。
黄昏,人们闹新房,闹到一定时候,喜娘提出清房。清房后喜娘先为新娘卸妆,继为新人铺床,端来漱洗用水,再后道声“新婚新喜,多子多福”,告退。旧时成婚之夜,新婚夫妇各剪一绺头发绾结在一起作为信物(男左女右)表示同心偕老,故原配夫妻也称“结发夫妻”。
(五)望朝
次日早晨,娘家兄弟携礼物及望朝糕到新郎家望朝。到新郎家后,娘家兄弟由男家同辈份的人作陪喝茶水,茶毕吃早饭。90年代后期,因独生子女家庭较多,故一般岳父去望朝,女婿家设宴款待亲家公、亲家母,也称待丈人。
(六)回门
第三日,为回门日。早饭后,新郎、新娘与望朝的兄弟去娘家回门。回门出男家门时男先女后,进女家门时女先男后,带上糕及成双的礼物。到女家,新女婿由女方兄弟、堂兄弟作陪喝茶水,称“外坐茶”。茶毕引入里屋,跪拜岳父母,再由岳父母亲自招待喝茶,称“内坐茶”。茶后,女家设宴款待女婿,逐个介绍女家至亲,新郎行见面礼,收尊长红包。午宴后回门结束,嫂子或母亲送回门,带两篮团子送女婿。
(七)转家
第四日,新郎、新娘备菜肴、酒水与父母亲一同到新郎的外婆家转家。如外祖父母中有一人已离世,则要祭祖、唱喏;如双亲健在,则孝敬外祖父母(外婆不吃外孙喜酒)。
(八)满月
新郎、新娘在满月之前不准到别处过夜,新娘不串门。满月时新郎、新娘双双去娘家过4~8夜(要双数),带上多份礼物送给叔叔、伯伯、姑姑,以示要与他们来往。
新中国成立前,还有以下婚姻。
(九)童养媳妇并亲(童养女婿并亲)
新中国成立前,有些家景不太好,或男孩有缺陷,父母领养一女孩,这女孩叫童养媳。待童养媳长大成人后,选一黄道吉日,请来邻居、亲戚,让他们拜堂成亲。结婚仪式同前。养女婿是因家庭中都生女孩,或前面几个是女孩,男孩太小。该家庭就想法到男孩多、家境困难,又愿将其中一男孩送给他们的人家去领养一个养女婿,直到长大成婚到老。这种择吉日结婚的方法叫“女儿结亲”。新中国成立后童养媳、养女风俗渐消亡。
(十)调换亲
调换亲旧时就有,六七十年代农村尚存在,80年代逐渐减少至绝迹。“调换亲”是两家全有一双儿女,年龄相当,家境相似,由媒人牵线为两家提亲,将女儿嫁给对方家庭的儿子。儿子、女儿的好日同一天,亲戚行两份人情,送两份礼。办酒席时有钱人家多设一筵,一般人家就省了。
(十一)入赘婚
“入赘”俗称讨女婿,是男方到女方落户。入赘婚事,女家要给男家礼金,结婚程序与一般婚姻习俗相同。新中国成立后讨女婿,一般是独女招婿。七八十年代一对夫妇生一对儿女,儿子考上大学,工作在外,家里女孩讨女婿。入赘生下的孩子跟母姓。
(十二)两头挂幡
“两头挂幡”为两头都娶,两家都设有新房,双方都有继承权、赡养权,不讲礼金,不追求礼数,定亲时讲定今后小孩的姓属问题。这婚姻流行于双方独子中。
(十三)、抢亲
“抢亲”为强抢成亲。旧时,有从小定好亲,后因男方家境或身体变故,或女方另有意中人,不想承认这门亲事,于是男方叫一班人趁女方外出干活、办事之际强抢回家拜堂成亲。这抢亲风俗,新中国成立后绝迹。
(十四)纳妾
“纳妾”为讨小老婆。旧时富家男子,与原配关系不太好,或只生女孩,或女方无生育能力,就要纳妾。新中国成立后杜绝。90年代后期,个别富人也有包二奶,借腹生子,但这是违法的,应受法律制裁。
(十五)表亲
表亲,旧时姑表、姨表、舅表间可以婚配(中国传统婚制中同宗在五代之内不能结婚)。农村流传:“兄弟之女到姑姑家做媳妇,谓‘上山姑娘’,易发。”事实这婚事是富家怕财产外流,穷家怕娶不起媳妇绝后才采用的婚姻。这种婚姻传承至80年代初。
(十六)转房亲
“转房亲”也叫接阿叔(叔接嫂)、接阿姨(妹接姐夫)。农村,媳妇或女婿人好,又生有儿女,于是让已故儿子的媳妇与小叔,或已故女儿的丈夫与小姨子再婚。婚礼从简、从俭、不张扬。
(十七)冲喜婚
“冲喜”有3种。一是双方父母早已定好亲,或领养在家的童养媳,男方有大病,医治效果不明显,男方家长欲速办婚事,以求喜气冲掉晦气。二是因男子已病入膏肓,父母为冲喜仓促物色穷苦人家女子,匆匆说成讨进门,拜堂后不久有可能丈夫命归黄泉。三是两家已定好亲,男方父(母)病危,怕死后女方悔婚,或死后没有人守孝堂,于是急着叫媒人去讲亲,提前办婚礼。新中国成立后,冲喜婚渐悔婚。
(十八)抱牌位成亲
“抱牌位成亲”又叫阴阳亲。封建社会,妇女地位低,定好亲不能悔婚,称“活是男家人,死是男家鬼”。如订婚后未婚男子已死亡,女方也要履行婚约,将女子送往男家。新娘捧着未婚夫的牌位拜堂成亲,并按照“好女不嫁两夫”“从一而终”的封建礼数终身守寡。男家可为该女子申报立贞节牌坊。有些人家让媳妇守孝3年后,托人找一男子入赘生儿育女以延续宗祠;或让媳妇领养螟蛉子以续香火。新中国成立后这成亲方式绝迹。
(十九)拖亲婚
“拖亲”是男女双方已订婚约,婚期已择定,或家有童养媳,未到结婚年龄,若男方单亲或双亲中一人突然亡故。男方为求早日成亲,遣原媒人到女家协商,让新媳妇提前上门。如女方应允,则马上布置新房,停办丧事,筹备喜事,白蜡烛换红蜡烛,脱下孝服换吉服,备宴数桌,草草了事。明后天开吊出殡时新婚夫妇脱下吉服,披麻戴孝,执绋送丧。这婚事、丧事交叉办,也叫“红白喜事”,新中国成立后绝迹。
(二十)渔家婚俗
渔民陆上定居前,婚房设在船舱,船板为床,迎娶用“彩船”。结婚这天,男方用装饰过的喜船(迎船)迎娶新娘;用媒船通报女方做好准备。渔家姑娘嫁妆简单,体积小,有木脸盆、小锁桶(洋镜箱)、大锁桶(箱子)、脚桶、马桶、提桶、酌勺等,不忌单数。陆上定居后,风俗与一般婚俗同。
二、生育寿庆
(一)担汤
女人怀孕8~9个月,娘家备蹄子、红糖、鸡蛋、核桃、面、莲子、桂圆(取单数,散装),婴儿衣裤、尿布及老人、小孩礼物等,选农历单日去女儿家担汤。传说“二月八月不担汤”,如孕妇在娘家或某一家亲戚担汤前已生了,那担汤的只能“担熟汤”(婴儿出生后担汤)。担汤,娘家要包好多粽子,够亲家送所有亲戚、邻居。
(二)三朝
婴儿出生第3天要办三朝面,请至亲吃三朝面,给邻居每户一碗,盖有大肉、鸡蛋。吃三朝面的亲戚、邻居要给婴儿糕与红包;邻居在一月内送达,未吃三朝面的亲戚在一年内送糕与红包。
(三)满月
满月要为婴儿剃头。男婴出生满一月,女婴丰满一月剃头,出生满两个月剃头叫双满月。婴儿剃头前,产妇买块肉回娘家讨帽子,报告剃头日子。娘家备有寿桃团子、帽子、银项链、银锁(俗称“项件百锁”“长命锁”)、银手镯、脚镯等,剃头这天送婴儿家。婴儿家备菜肴、香烛。吉时一到,婴儿脱下抱裙(襁褓),换上衣裤,戴上银锁、银镯,由舅舅抱着让剃头师傅剃头。剃头师傅将婴儿的头发搓成小团挂在床上,说是能压邪。婴儿理发后,由舅舅、舅妈给他(她)戴满月帽。之后,至亲赴宴,给小孩红包,说些吉利话。90年代后期小孩满月,娘家要买婴儿床、玩具等。
(四)周岁
周岁也叫季岁。小孩周岁举行的仪式,叫“斋周岁”“斋星官”。过周岁时,小孩外婆家及至亲好友要去赴宴,送寿桃团子。90年代后期,舅舅要给外甥买学步车、儿童自行车、玩具等。“斋周岁”,先挂太君娘娘像,摆菜肴、点香烛,让小孩唱喏,放炮仗;再让小孩取某一物以预测其前程,也作游戏取乐。中午,至亲用餐,给红包。散席后,女主人将寿桃分发给邻居。
(五)入学
小孩上学前,母亲买块猪肉到舅舅家讨书包。舅舅买书包、笔墨、扇子、雨具、糕、糖(糕意为成绩好,糖为结人缘)送外甥;嘱咐外甥(女)好好读书,学业有成。舅舅回去后,小孩家将糕、糖分发给邻居。90年代小孩上学,舅舅买书包、计算器、铅笔盒、自行车等。
(六)满周太
“满周太”是小孩的成人仪式。小孩长到16岁为“满周”,要拜周太、祭神。祭神时,墙上挂太君娘娘及寿星像;祭台上放祭品,点上香烛,让小孩唱喏,说:“太君娘娘已保佑我长到16岁,以后寿星保佑我长寿。”满周太时,至亲要买寿糕、寿桃;主家办酒席;亲戚赴宴给孩子红包。90年代后期,舅舅买摩托车或电瓶车给外甥(女)。
(七)生日
生日要吃面条、蛋,意为长寿,岁岁平安、健康。有的请亲戚朋友赴生日宴。赴宴的人要备点小礼物送给过生日的人。90年代后期,孩子过生日,买个蛋糕,请同学一起过,有的开生日派对,气氛欢快、活跃。
(八)做寿
传说50岁方能做寿,否则有损阳寿。旧时男子30岁庆寿称“斋佛”,俗称“三十不斋,四十不发”。斋佛时桌上放菜肴、酒,点燃香烛,30岁的人拜寿星像。如已婚,岳母家送寿桃、寿糕、寿面以庆贺。60岁为大寿,出嫁女儿要在父母59岁时买面、蹄子、鸡蛋在上半年送去。做寿时,要摆上菜肴、酒、寿桃,点燃红烛,燃放炮仗,小辈向寿星拜寿,寿星给拜寿者红包。中午,设宴招待庆贺,吃寿面,还向邻居发寿面、寿糕、寿桃。66岁时女儿要买66块肉、寿面、寿糕、寿桃、66个蛋,在上半年送给父母亲。以后逢十庆寿,女儿选闰年为父母做寿衣。
三、丧葬习俗
晚清及民国时期,对葬礼十分看重,丧礼繁杂,做佛事较普遍。新中国成立初,延旧俗,之后从简。1959~1961年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,有人家将尸体放入出新后的旧棺材,1968年6月,平望建火葬场,实行火葬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做佛事,烧纸、锡箔均废。80年代起,旧俗渐恢复。
(一)遗体整理 设灵堂
人被确认死亡后,小辈为其揩身、梳头,请人穿寿衣。穿衣人为死者穿好寿衣后,将其随身衣、裤统统打包焚化,叫“烧包”。主家给穿衣人红包以利市。人死后,及时将死者床上的蚊帐甩到屋顶上,待出殡后,再由该人将蚊帐取下;床板、席子扔在河桥头。家人商定开始报丧(简称开报)时间和办丧天数,一般为3天、5天。尸体放置厢房门板上用白布覆盖全身,脚后放盏煤油灯(长明灯),昼夜不熄,直至出殡。死者头前悬挂写有“奠”字的布幔,两旁挂挽联,幔前设供桌,桌上放香烛、茶水。丧家派人到寺庙里去“批书”(开“路条”),请和尚道士念经、拜忏。
(二)报丧
报丧也叫报死。报丧分几路,逐家通知。报丧人每到一家,其亲戚要泡碗放有爆米(饭糍干)的糖水茶,递根香烟,他喝完茶拿了烟就走。
(三)上襄(吊唁)
“上襄”也叫吊孝。亲戚接到报丧,立即准备白布、黄纸、锡箔、香烛去上襄。长媳守孝堂,有人报“有亲戚来”,马上哭起来。大女儿上“头襄”(着肉襄),将白布盖在死者身上,换下死者家的白布做利市布。 其他人上襄将香烛、纸箔放在尸体脚边,将白布覆盖在尸体上,朝其唱喏,唱毕,守孝堂人将他们的白布撕开扔在地上,让他(她)缠在身上。至亲要买肉或备一桌菜。
(四)做道场
旧时做道场,僧人身披袈裟、敲打法器,口念真经,高置灯塔。道士穿道士服,戴道士帽,拿钹拜忏、看风水,开批条。白天乐人道士来,晚上和尚念经。小辈穿孝服守灵。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,死者当天死、当天葬。1966年做道场取缔。80年代后,旧俗恢复,90年代后期,农村死了人,大多做道场。
(五)戴孝
戴孝分辈分:儿子、媳妇,女儿、女婿重孝,穿白衣、满鞋、戴麻带、黑袖章。媳妇旧时头戴麻袋。外甥、侄子辈黑袖章夹点绿线、黄线;孙子辈黑袖上夹点红线;重孙辈戴红袖章。旧时戴孝3年,第一年白色,第二年黄色,第三年蓝色。新中国成立后,改为穿3双鞋,即白鞋穿破做黄鞋,黄鞋穿破做蓝鞋。20世纪末戴孝只戴到“五七”。
如死者死时81岁,小辈在出殡前穿着孝服,提着篮子,柱着打狗棒去邻居家要饭,蹲在外面吃,边吃边哭。90年代后期,改为棺材上放个算盘,家人要抹一下。
(六)入殓
“入殓”有“小殓”“大殓”。“小殓”为入棺,“大殓”为出殡。入殓在日落时分,也称“日满”。“日满”时大儿子捧头、次子捧脚,女儿、儿媳掌灯,灯要放低点,然后抿盖。抿盖毕,内侄、内侄媳先唱喏,跪拜,谓“开河”,主家要给红包以利市。接着亲戚、朋友、邻居均跪地而拜,儿子回拜,这叫“送殓”。送殓后出殡,旧时有不出殡放在家中几年后再下葬。70年代火化始,送殓后开晚宴,第二天出殡。
(七)出殡
“出殡”是将死者的棺木抬到墓地安葬。出殡时棺材一出门,有人掼甏、烧柴火把、撒买路纸,女儿在前面哭,称“领路”; 出殡回来要跨三墩火,吃糖茶、照镜子、梳头,脱孝服。出殡一般在上午。出殡经过的人家要关门,门外放扫帚,以驱鬼。
(八)入葬
葬有地上、地下两种。“地上葬”是将棺木停放在砖上垫高,用砖瓦砌成小屋 ,称瓦棺材,用柴包的叫柴包棺材。“地下葬”是挖穴,用矾、石灰、砖砌坑下棺,堆土成坟。
丧期办酒席的菜肴以素为主,豆腐是必备菜,俗称吃豆腐饭。死者是高龄老人,大家来讨一点豆腐,据说吃了能长寿,称是白喜。“日满”这天的酒宴以荤为主,菜肴有蹄子、东坡肉、整鸡、整鸭、全鱼,叫吃五桂,也叫荤开丧。
出殡后,邻居帮助整理桌椅、碗筷、打扫。主家请相帮的邻居吃散饭叫“谢相帮”。
(九)担饭
出殡后,厢房里放一座台(灵台)。台上立有牌位(神位)。每天早、中、晚三餐小辈供菜、饭祭奠,叫“担饭”。“担饭”后哭一阵,早上哭叫做“早课”,晚上哭叫做“夜课”。
(十)做七
死者死亡之日起每7天为一七,共7个七,七七过后断七,止吊,称“闭灵”。
做七之日,烧3~5个菜,酒斟3回,叩拜、盛饭、化纸。“五七”为大七,请僧尼、亲戚到场。亲戚买包子、肉、纸锡箔、香烛等。“五七”祭奠、拜忏,烧死者遗物、纸品、纸箔。
(十一)神回
“神回”叫接眚。亡者死后9~18天中,按和尚、道士选定的日子“神回”。神回时子孙穿孝服随道士手执长方旗迎接亡魂,请和尚、道士念经,从墓地经大门接进内室,直至死者临终床上。现在,由媳妇从河边经大门祭奠、烧纸,接至死者临终床上。
(十二)除座
“除座”叫除灵、除台子。旧时满二十七个月到三十个月之间要“除座”。除座,亲族全来拜祭,请僧人做道场、办酒席,焚化座亭、灵位,称“送座”。除座之日是将死者名字记入宗亲牌位进入祖祠之日。没有祖祠,在正厢房制一木小屋,叫“家堂”,放在梁下,里面放宗亲牌位(“文化大革命”中全部砸毁)。80年代后期,断七除座,现“五七”除座。
新中国成立后,经过多次殡葬改革,将坟墓洁化、移动、搬迁、深埋。50~60年代,平整土地平掉一批坟墓。70年代,从土葬到火葬。80年代,消除棺材,改用土穴。90年代,清理墓葬用地,将坟墓深埋,腾出土地。
四、过继领养
(一)过房
“过房”称寄养、寄名。过房有两种:一种“叫过房”,就是叫寄爸、寄妈,寄父母给寄子(女)红包作见面礼,以后3年寄父母每年担年夜饭、买衣、裤、帽给寄子(女),过3年渐疏。另一种因该家连生几个女儿,或几个孩子都夭折,后生个儿子,怕难抚养而过房,也叫“出姓”,过房后跟寄父的姓,叫寄父取的名。谁被选定为过房对象是不能拒绝的,否则小孩要倒霉。出姓的过房亲,红白喜庆有人情往来,似同亲生。
旧时,有将孩子过房给佛,祈求神、佛保佑其平安。
(二)过继
“过继”也叫承继。夫妻到中年未有一子半女,为延续香火在自属侄子中选一名当继子,若兄弟几人中只有一房生有儿子,那这男孩就可以兼作多家长辈兄弟的继子。俗称“几房合一子”,又称“三亩田竹园一只笋”。如近亲侄子中没有人可过继,可在堂侄、外甥、表亲中过继。
(三)领养
夫妻婚后多年不育,亲戚中没有可过继的人,就到育婴堂或子女多的人家去抱养一个孩子。这种领养是无条件的,被领方提供小孩的生辰八字。领方与被领方商定:等小孩长大后来往与否。领方视养子(女)为己生,被领养子女随养父姓,养父母尽培养教育之责。长大后,养子女孝敬养父母直至养老送终。80年代始,领养孩子须得计生部门批准,符合条件的才允许,即使捡来的也要合法。
五、建房习俗
建房有选址、打桩、破土、立柱、上梁、做脊、进屋等习俗。清朝、民国时盛行,新中国成立初延续,而农村很少有人家建房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破除建房选址看日,延续上梁、进屋时亲朋好友送礼,主家答谢办上梁酒、进屋酒。90年代后期,除立柱外,其他习俗全恢复。
(一)选址
“选址”是请风水先生看风水,定四至、向口、位置,选打桩、开工日期,打桩禁忌生肖等。
(二)打桩 破土
打桩、破土前,建房户在清晨备有鸡、鲤鱼、蹄子、香烛、酒,到建房处祭土神,放炮仗、小鞭炮,烧纸、锡箔。祭土神后,在定好的日子里破土开夯沟、打夯,主家办酒席招待匠人及帮忙的邻居。
(三)立柱 上梁
民国时,建房要砌山墙、“立柱脚”(柱子),如七檀,用7只长短不一的柱脚立在房之间的单墙间,“上梁”(上檀)是将梁搁在柱头上搭屋架。上梁这天,女主人娘家要送一块红布、3个顺字铜钱、万年青、蹄子、糕、团子、馒头、炮仗、小鞭炮、甘蔗等。木匠把作师傅将红布与铜钱包在梁上,中间悬一块用红布包的糕,称“千年运”。 上梁时,把作师傅将糕、馒头、糖往上抛,谓抛高、抛发。上梁结束,主家给把作师傅红包以利市,主家请亲戚、朋友、邻居、泥木工赴宴喝上梁酒。
(四)做脊
“做脊”是在脊檀到第二个檀间钉好椽子,铺好望砖或筄的基础上,在脊檀上面叠些瓦。做脊有平脊、翘脊,高级的有鸱吻脊、哺鸡脊、纵头脊、纹头脊等,大部分人家做成翘脊,所谓“新做屋脊两头翘,吉利如意福祉到”。做脊时,泥工把作师傅将主人岳父家的万年青种在屋脊中间,谓“万年兴”。脊做好后,主家给把作师傅红包。当天,主家办酒席,请泥木工与相帮。
(五)进屋
搬入新屋称“进屋”。进屋娘家需买有猪肠、肺、面、糕、帐子、秤等物,意祝女婿家长旺顺。帐子与秤要最先搬进屋,放在显眼处,表示称心如意。进屋要祭祖宗、地祖,安置灶神,办进屋酒。
六、其他习俗
(一)望讯
“望讯”就是探病。亲戚朋友生病、住院,去探望,以示慰问、问候。望讯时间在上午,忌讳下午望讯。探病者到病人家要看到病人,与病人说说宽心话,祝其早日康复。新中国成立后,望讯范围扩大到同学、同事、老师、领导。望讯礼品为一般食品或营养品,或送钱。
(二)望车
望车是从打船行人情这一风俗中延伸过来。望车产生于80年代,至亲中有买高档(价值5000元以上摩托车)车类的,亲戚会买糕、炮仗、小鞭炮去该家望车、行人情。望车,岳父必去,且重礼。买车人家要设宴款待送人情的亲戚朋友。90年代后期,百姓购车渐多,望车习俗更盛行。